石家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对石家庄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48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8-07    来源:
【字体: 】    打印

市住建提案字〔2024〕第48
 
对石家庄市政协委员会
次会议第0484提案的答复
 
毕元明委员:
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旅游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石家庄市共有60个村落被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些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是石家庄农村发展的文化命脉和灵魂,是燕赵大地一代代人的乡愁与记忆,切实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一、基本情况
2012年以来,全市先后有60个村落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其中井陉县48个、平山县7个、鹿泉区2个、井陉矿区2个、赞皇县1个。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古村落保护好,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工作重点打造了以井陉县为主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产业振兴初具规模,全域旅游成效初显,这些传统村落已经逐步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保留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并且展现出了燕赵大地独具魅力的古老遗存、近代发展、红色文化和现代精神。
二、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机构齐抓共管。2005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4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8年《石家庄市委办公厅石家庄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家庄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9年2020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等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承文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组织了主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报告,5个市直部门联合印发了《石家庄市传统村落保护方案》,对我市的传统村落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2021年4月政府办印发了《石家庄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市长为组长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形成了住建、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2022年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石家庄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关于建立石家庄市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以44名各类专家学者为成员的专家人才库。2023年8月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协作机制,签订合作备忘录,在62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设立了司法协作联络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开展资源普查、落实保护资金、健全保护机制、实施抢救工程等举措,建立多层级、多要素、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管理体系,实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二)高起点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探索集中连片打造。市严格执行《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和《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井陉县统筹考虑“传统建筑、传统村落、集中片区、县域”的内在关联,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试点为突破,促进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统筹县域传统村落和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探索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体发展”为引擎,向下促进“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向上延伸“县域乡村振兴”,最终实现以集中片区促进传统建筑活化、带动县域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井陉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被住建部评为“202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其他县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大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和活化利用项目建设,努力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持续摸清资源家底,不断拓展展示平台。开展了镇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了当地农村传统建筑、村落格局以及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要素分布,按照“一村一档”建立了信息档案和台账,加强四有工作,及时更新四有档案,实施挂牌保护,完善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基础数据,拓展了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利用闲置农房、公建建设展示馆(厅),作为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保护数据库和数字档案。全市已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网站建成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精品馆4个、普通馆53个。并积极挖掘非遗项目和红色文化资源筹办旅发大会,促进“旅游+文化”业态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提升发展品位、以全域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创新活态传承路径。近几年,全市持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健全保护利用机制,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倡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井陉县为重点区域,整体推动全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中,井陉县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和河北省建筑大师郝卫东为顾问,多次组织省内外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大计,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以6000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撬动各方6.4亿资本共同参与连片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完成了井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南横口陶瓷文化街和文化中心、红土岭传统生态民居等项目及于家、大梁江、小梁江、吕家、南横口等多个特色节点打造。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全市统一制作标志牌,对所有传统村落实施了挂牌保护挂牌率达到了100%2023年8月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协作机制,签订合作备忘录,在62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设立了司法协作联络点,并挂牌启动工作机制,为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注入了司法力量。

目前我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产业振兴初具规模,全域旅游成效初显,已经逐步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保留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并且展现出了燕赵大地独具魅力的古老遗存、近代发展、红色文化和现代精神。井陉县修建“太行天路”27个传统村落相对隔裂的6个乡镇串成一线,连成一片,强力推动全域旅游通过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使得天长镇王家大院、大梁江武举人院、小龙窝石楼群、于家四合院、吕家三滴水院、梁家乌鸣楼等历史建筑,得以恢复、重放异彩并引入文旅新业态、新功能,多种方式活化利用传统建筑,打造了以“陶瓷研学+民宿度假”为示范样板的南横口陶瓷水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集乡村景观、民俗、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于家石韵小镇,体现“太行传统民居精华”的大梁江梦古小镇,以传统村落游览,深度山居体验为特色的吕家剧境小镇。井陉矿区贾庄村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高起点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整合现有古迹古建、古树名木、当地民居、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资源,以贾庄古镇作为文化品牌,打造张家老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使历史和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融入,成为了石家庄及周边地区市民体验城郊乡村慢生活的绝佳选择。鹿泉区通过“旅游+文化”业态融合,深度挖掘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建设了100里的山前大道,将沿线旅游景点、历史遗迹、传统村落、休闲小镇串珠成链,打造了“一‘鹿’走来、‘泉’是风景”的旅游景观长廊,达到走一路畅游青山秀水,游全域欣赏“百里画卷”的效果。
三、当前面临的现实困难
近几年,我市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传统村落大都处于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点多面广,受保护意识、保护措施、维修资金、产权归属等诸多因素影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现实困难。
(一)保护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各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尽管住建、文物等部门向上争取了部分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修复,但对全市60个传统村落来说,却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财政较困难、基础较薄弱的西部山区县,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投入渠道单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度还不高,保护利用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大多数没有得到修缮保护,仅靠当地的经济支持,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
(二)活化利用方式简单。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但据我们调研,我市的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基本上还是初级和粗放型的,多以民宿和乡村旅游为主,且同质化明显,吸引、辐射能力还不强,游客流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各地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打造意识和特色不明显,看不到传统的“好戏”,听不到独特的“故事”。
(三)基础设施短板比较明显。目前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均不够完善,交通、停车、厕所、驿站、餐饮、休憩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是规模不够,就是标准不高,旅客体验不好,拴不住心,留不住人。且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导游、管理、保洁、安全、商业、停车等从业人员大多未经培训,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者缺乏经营理念,服务缺乏专业技能。井陉、平山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大部分传统村庄没有公共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有的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成为当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急需破解的瓶颈。
(四)人才培养亟需加强。受市场经济和新思想新潮流冲击,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和非遗传承没有专门学习渠道,行业老龄化严重,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现有的从业队伍中,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地能够完成古建筑修缮的专业建筑队伍极少,技艺不高,且工程经费较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同时,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保护利用所需要的规划、策划、开发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不能适应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需要。
(五)宣传推介深度广度不够。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广告时代、流量时代,我市对传统村落的宣传推介和活动策划深度不够,缺乏创意和包装,特色文化传播不出去,美好故事不会讲给人听
四、工作打算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汲取你的意见建议,“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初心使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真正做到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一)不断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挖掘。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等资源,不断丰富充实影像、录音、文字等资料,使更多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保存流传,同时,在开发利用中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展,与其它旅游资源“串”起来,成为体系,互通互联,丰富业态,优势互补、经营互助,连片打造,协调发展。
(二)不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护的全过程管理,明确管护职责,细化管护措施,量化管护效果,动态跟踪问效,打击制止各类违法破坏行为,力求管护效果最大化。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力度,并不断扩大保护对象,丰富保护名录,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能够引进专业的设计、管理、服务团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保护利用水平。加强与文旅、宣传、财政、民政、农业、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移风易俗、和美乡村、生态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整合各方资金和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农发行专项贷款等资金和政策支持,设立专项保护利用经费,做好抢救修复和挂牌保护,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亮点。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以用促保,不断丰富活化利用方式,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加强传统村落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防止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避免千村一面、大拆大建。
(三)持续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资金缺口大,光靠政府和国家是不够的。我们将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放思想,创新思路,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新模式,用体制整合资源,用规划破解难题,用服务塑造品牌,用管理获取效益。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名人贤达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挖掘和利用,拓宽保护利用的资金渠道,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发展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四)不断丰富宣传推广载体。积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场电视墙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法制观念。同时,不断拓展宣传推介渠道,紧跟新潮流新风尚,借助“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和名人效应,通过抖音快手、歌曲推介、网红打卡、举办赛事、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等手段开展宣传推介,促进“线上共振”,将“流量”变成“留量”,不断提高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叫响历史文化品牌,提升传统村落的影响力
 
 
石家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6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