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四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28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7-31    来源:
【字体: 】    打印

石住建提案字〔2023〕第33号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86号提案的答复
毕元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农村发展的文化命脉和灵魂,是一代代人的乡愁与记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
一、基本情况
自2008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个镇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1个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0个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井陉、平山、鹿泉、矿区、赞皇5个县区。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古村落保护好,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工作,重点打造了以井陉县为主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产业振兴初具规模,全域旅游成效初显,这些传统村落已经逐步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保留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并且展现出了燕赵大地独具魅力的古老遗存、近代发展、红色文化和现代精神。
二、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1、高度重视,齐抓共管。2005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8年《石家庄市委办公厅石家庄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家庄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承文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组织了主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报告,5个市直部门联合印发了《石家庄市传统村落保护方案》,对我市的传统村落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2021年4月政府办印发了《石家庄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副市长为组长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形成了住建、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2022年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石家庄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关于建立石家庄市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以44名各类专家学者为成员的专家人才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开展资源普查、落实保护资金、健全保护机制、实施抢救工程等举措,建立多层级、多要素、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管理体系,实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2、编制规划,连片打造。我市严格执行《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和《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井陉县针对古村落集中连片的特点,为形成规模发展,营造区域文化经济,2015年着手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编制了连片区保护规划。2022年4月井陉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争取中央补助资金6000万,吸引社会资金5.78亿元,加大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和活化利用项目建设,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努力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3、摸清家底,拓展平台。开展了镇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了当地农村传统建筑、村落格局以及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要素分布,按照“一村一档”建立了信息档案和台账,加强四有工作,及时更新四有档案,实施挂牌保护,完善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基础数据,拓展了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鼓励有条件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利用闲置农房、公建建设展示馆(厅),作为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保护数据库和数字档案。全市已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网站建成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精品馆4个、普通馆53个。并积极挖掘非遗项目和红色文化资源,筹办旅发大会,促进“旅游+文化”业态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提升发展品位、以全域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4、保护利用,活态传承。近几年,全市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健全保护利用机制,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促进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井陉县为重点区域,整体推动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区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文物保护项目,培育出了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目前,井陉县4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全部按照保护规划实施了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建设。其中利用中央补助资金9500余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150万元、社会资金4亿余元,修缮历史建筑约150处、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村内古街巷修复9500余米、铺设污水管道8500米、村庄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使得天长镇王家大院、大梁江武举人院、小龙窝石楼群、于家四合院、吕家三滴水院、梁家乌鸣楼等历史建筑,得以恢复、重放异彩;大梁江村、小龙窝村保护项目获得“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南横口引入社会资金近1.5亿元,打造出了全国知名的陶瓷水镇,并对南横口窑区4座窑炉和北横口东阁两处文物古迹进行了清理维护。平山县充分利用中央资金900余万元,对3个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修缮传统建筑29座,修缮戏楼2座,保护古树3棵,恢复石板路2400米,铺设污水管网2800米,建设污水处理终端2个,整治村内河道110米,修建护村坝50米,安装仿古路灯50盏,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开发建设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积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井陉矿区贾庄村在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同时,整合现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当地民居、民间特色美食、民俗文化活动,建有唐槐园、民俗文化历史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贾庄古镇作为文化品牌,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对贾庄村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为集体增收、居民致富开创了一个崭新平台。
三、现实困难
我市传统村落大都处于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点多面广,受保护意识、保护措施、维修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保护利用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度还不高;二是开发利用方式简单,多以民宿和乡村旅游为主,品牌打造意识和特色不明显,吸引、辐射能力还不强,游客流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服务系统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短板还比较明显。四是传统建筑修缮工匠和非物质传承不足,技艺涉及广泛,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断层,技艺失传,后继无人。五是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缺乏创意和包装,品牌效应差,人文效应未体现。
四、下步打算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这些鲜活的“文化载体”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您的意见和建议,汲取兄弟地市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思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好做实,真正让传统村落留住“形”、守住“魂”。
一是坚持“四个原则”。坚持“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尊重历史、最少干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努力让深沉古老的历史记忆“活”起来。
二是实施“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普查建档全覆盖、分级保护全覆盖、规划设计全覆盖、保护提升全覆盖、特色产业培育全覆盖”活动,建立保护项目清单和台账,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科学高效、稳步有序地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历史空间复兴,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城乡文化底蕴,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三是搞好“五个结合”。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文化强市、生态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打造新引擎,探索新路子,开拓新空间,搭建新平台,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发展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进行保护,增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抓实“五项保障”。强化组织、政策、技术、人才、舆论保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聚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保护、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传统建造技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把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打造成石家庄的闪亮名片。
石家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年5月31日